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菌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学校争创“双一流”的具体实践,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生态文明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8月,学校整合菌草学和生态学领域的优势资源和团队,成立了菌草与生态学院。
【学院定位】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文明与农业强国建设重大需求,立足生态学学科建设基础,强化菌草技术发展特色,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对标一流学科内涵和要求,按照“四个基地”的办学理念,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导向,努力将学院建成以“菌草与可持续发展”为特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及创新中心,为全球减贫、减碳和生态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发展思路】聚焦菌草科技、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中亚热带植物生态适应性、农业污染与生态修复、农林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坚持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服务并重,通过有组织的国内协同与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多层次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探索建立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度耦合的学科新生态与发展新格局。
【学院架构】学院含“一院四系”,一院即:碳中和研究院,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培育和建设开放式交叉学科团队,积极拓展生态学学科新增长点;四系即:菌草学系、生态学系、生态修复学系、地理学系,承担对应专业的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建成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菌草学交叉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菌草学交叉学科硕士点,现有本-硕-博学生800多人。
【师资队伍】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71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含有国家优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多名国家级人才。生态学科2016年获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福建省高原学科,2022 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建设 A 类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2022 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 16 位、农林院校第 5 位。多年发展实践中,深度融合了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作物学等学科,形成生态学学科群,初步形成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生态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平台建设】 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111引智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6 个;生态学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1 个;乡村振兴研究院3个,科技小院2个,以及碳中和研究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科研平台。
【科学研究】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80 多项,总经费 4200 多万元。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27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4 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级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0 多项。特别是菌草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率先开展了菌草草种筛选与培育,已从国内外收集选育菌草草种 121 个;研发菌草改良盐碱地技术,选育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绿洲 1 号等菌草草种;研发菌草工业化利用技术和菌草数字化技术,与企业合作研发菌草纤维板、菌草刨花板,为各类家具、 强化地板、装饰装修等提供优质材料,成为国际减贫的“致富草”、 荒漠治沙的“新式武器”。
【人才培养】学科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6 年菌草所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 年菌草所党支部案例入选教育部《基础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2020 年农业生态研究党支部获校先进基层党支部和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 243 名,博士生 43 名,招收国外博、硕士留学 2 名。3 名博士研究生赴台北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联合培养。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南非等 8 个国家 14 名学生来校攻读本学科硕、博士研究生。获国家级一流课程 4 门,国家级规划教材 7 本,省级教学成果奖 4 项(含特等奖 1 项),生态学专业获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扬帆破浪风正劲,踔厉奋发新起航。学院将以争创一流学科为目标,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菌草技术在服务对外减贫援助与合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生态治理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